1959年选任国家主席,朱德为第一人选,有人提议:刘少奇更合适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4-13 14:39 点击次数:89
前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众人的推举下,毛泽东当选为第一位国家主席,朱德担任副主席。1959年,国家再次评选主席之际,毛泽东却表露出了自己不再连任国家主席的意愿。因此身为副主席的朱德,就成为了中央向第二届人大代表会议中,推选出国家主席的第一候选人。
但朱德却拒绝中央的这一方案,并在同一时期有人提议:刘少奇更适合当国家主席。这一建议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刘少奇在这之后也因此成为了国家主席。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辞任国家主席呢?朱德作为国家副主席,在众望所归之时为何拒绝担任主席呢?提议刘少奇担任主席的人又是谁?
1954年9月27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所有人的共同选举中,毛泽东当选为第一任主席,朱德为副主席。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业待兴,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将中国的发展拉上正轨。同时,他积极进行土地改革,整顿国家贪污腐败,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且在他的建议下,中共中央开始系统地对工业化进行改革,并推翻地主统治。这一提议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支持。自此,形成以毛泽东为领导中心的统治局面。
但是1955年,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面对着十几个党内人士,第一次提出了想要卸任主席一职,当时国家已经处于逐渐稳定的状态,因此所有人都没放在心上。直到1957年,伏罗希洛夫主席率领苏联代表团访华时,毛泽东再次提出了想辞任主席一位的想法。在和伏罗希洛夫的交谈中,毛泽东曾亲口告诉他自己一天也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国内的局势瞬息万变,一旦离开很多事情就不了解了,他还透露了自己想当教授,继续学术研究的想法。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党外人士面前提及此事,毛泽东不再当选下一任主席的事很快就在外界传开,传到了周恩来等一众国家领导人那里。
周恩来等人长期和毛泽东相处,深知毛泽东的脾气秉性,因此对于毛泽东辞任表示了十分的理解。1958年,毛泽东发表声明,在声明中,毛泽东明确表示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原因,为了有足够的精力全力处理党内事务,才考虑卸任主席一职。而且除了身体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继续做学术研究。虽然党外人士一直对毛泽东退任持反对态度,毛泽东却相当坚持,党外人士也只好作罢。
原来毛主席当时表示想要辞职并不仅仅只是随口一说,其实他心中早已有了打算。毛泽东喜欢读书是众所周知的,年轻的时候即使条件不好,毛泽东也会抱着一本书在昏暗的灯光下读得津津有味,他还曾经到城门口去读书,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在这里读书的时候,他笑着说在这里读书有助于锻炼自己的专注力,毛泽东读书也确实十分专注,有时候能读到忘记吃饭。
他特别喜欢读哲学、经济学和中国历史方面的书,并且在读书的时候喜欢做批注。不管是在行军打仗途中,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到外面出差,毛泽东身上总是会携带几本书,足见毛泽东对于读书的喜爱。随着知识的积累量,毛泽东的思想见识远非常人所能企及,因此他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对学术研究特别有兴趣。但是后来抗战爆发,毛泽东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一直忙于领导抗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学术研究。抗战胜利之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在众望所归之下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任主席。
当上主席之后,毛泽东一直为治理国家呕心沥血,国家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与此同时,毛泽东要处理大量的党内事物,还要经常出差处理一些琐事,因为每一个决策都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所以他不得不拿出所有的精力来治理国家。时间一久,毛泽东的身体就频频亮起了红灯,为了专心研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不得不做出一些取舍。于是在再三考量之下,他决定辞任主席一职。
在做出这一决定之后,毛泽东首先将消息转告周恩来等人,周恩来等人常年和毛泽东相处,自然是十分清楚毛泽东的脾气,因此选择尊重毛泽东身为意见并表示了理解,但是在随后召开的党外人士会议中,毛泽东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拒绝。
1957年4月30号,毛泽东召集党外人士开会,第一次在民主党等人士面前提起想要辞任国家主席一职。但是党外人士却坚持认为,毛泽东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中国的发展才能这么迅速,而且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更是无人能及,毛泽东担任主席是全国人民都喜闻乐见的,如果辞任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坚持认为毛泽东才是最适合担任国家主席的人。
面对党外人士的坚持,毛泽东不得不亲自写信对这件事做出解释。并且随后他再次召集会议,向众人宣布自己不再担任主席一事。经过中央高层领导的全体协商,最终考虑到毛泽东所述情况皆为属实,也表示对他的情况表示理解。
1958年12月10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提交了自己不再连任主席的文件,此次会议也通过了毛泽东不再担任下一任主席的决议。接下来由谁担任下一届主席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在卸任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指出希望谁来担任下一任主席,只说了自己不当主席了,让众人再重新选一位,众人这是陷入一片迷茫。
当时按照国际的惯例,美国总统退位是由副总统接任,我国的主席退位由副主席接任也成为众人达成的共识。因此,在毛泽东决定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之后,无论是党外人士还是国家高级领导人都认为,下一任主席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朱德副主席。朱德作为和毛泽东一同建立红军的人,在抗战时期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由他来担任主席一职是众望所归。
经过反复的决议,中央很快就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朱德,原本以为朱德成为下一任国家主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当朱德在国家候选人名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后,他却拒绝了。
1958年12月29日,朱德在经过谨慎的思量之后,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婉拒了第二任国家主席一职,并且详细阐述了自己拒绝的原因。从信中可以看出,他和毛泽东的想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首先朱德也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已经没有充足的精力来胜任这份工作。而且自己除了是国家副主席,还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职务,当上主席之后琐事众多,还要频繁地出差,处理政事,比毛泽东还要年长七岁的他并不能分出足够的精力同时担任两个职位。
其次,国家主席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位,还关系着社稷和未来。朱德自从加入共产党之初就是军长,一直在军事领导上十分有天赋,因此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军事内容上,对于政治以及经济领域鲜少涉及,在处理政事上肯定没有毛泽东得心应手。还有一方面就是朱德认为自己在抗战初期就和毛泽东站在同一战线上,在毛泽东的想法基本一致,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不一定会有毛泽东做得好,因此他认为自己不适合担任国家主席。
朱德退出了国家主席的竞选,众人再次没了主意,中央多次向毛泽东征求他对于候选人的建议,但是毛泽东一直都没有对此事发表过意见,只是说道这件事情别找他。这时候有人站出来提议,让刘少奇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
这个站出来举荐刘少奇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推掉主席一职的朱德,朱德在给邓小平的信中也提到这件事,经过与邓小平商议过之后决定的。但是这时候在很多人心中都坚持认为,毛泽东退位之后,理所应当由副主席接任这个职位,因此对于朱德举荐的刘少奇并不买账。而且中央拟定的国家候选人名单中,也是将刘少奇放在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一职上,可见此前中央从来没有考虑过让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
面对外界的质疑,毛泽东站出来做出了解释,国家主席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担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的风向标。平时要面临着许多琐碎的工作,这些工作每一项都关乎国计民生,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是绝对不能出错的,因此需要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处理这些事情,并且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完善各项事物,并不是看谁的资历老、贡献大就能做的。刘少奇比毛泽东小了十几岁,比毛泽东和朱德精力都要好上很多,从这方面来看,刘少奇显然比朱德更适合担任国家主席一职。
另一方面,与经常处理军务鲜少接触政治的朱德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大部分时候忙于党内事务,许多国家主席的工作都交给了刘少奇来做,在协助毛泽东工作期间,刘少奇将手中的工作的完成得十分出色,没有出现过差错,对于国家政治经济要比朱德了解的多,因此他有足够的能力胜任国家主席一职。
在中央经过谨慎商议之后,认为朱德的意见确实具有建设性,考虑到他确实年事已高,最终采纳了朱德的意见,国家候选人名单上多了刘少奇的名字。1959年4月27日,第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所有人心中都清楚主席一职非刘少奇莫属,但是因为毛泽东始终没有对国家主席候选一直发表看法,也没有举荐任何人选,因此在评选的时候,会场没有一人发声,出现了少有的尴尬。由于朱德已经提前和邓小平商议过此事,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氛围,邓小平当即站起来提名刘少奇。
最终在朱德和邓小平的力荐下。刘少奇这次会议当选为国家主席,尽管刘少奇多次辞任,最终还是尊重党中央做的决定。后来,为了纪念毛泽东为中国做出的伟大贡献,党中央特意在党章中特意为毛泽东加了国家荣誉主席条例,毛泽东因此挂了一个“荣誉主席”的名号。正如毛泽东所说,在刘少奇成为国家主席之后,很快就接手了所有的工作,并且凭借多年的经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卸任主席一职的毛泽东有更多的精力处理党内事务,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而朱德还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军务上。
后来,从上海造反派起家的王洪文被评选为副主席,党内外有许多人都十分不满,有人想听听朱德的看法便前去询问他,朱德听到这个事情之后,只是说了一句:“年轻人学习,中年人工作,老年人掌舵。”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短短几句话中就表明了自己的意思,其实他心中对于王洪文担任副主席还是有些意见的,但是自己年事已高,也不便再公开表示反对,只是委婉的暗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只是朱德晚年的一件小事,足见这个戎马半生的老将的智慧,也显示出朱德一生为国的精神。
和毛泽东相交甚笃的他也是被毛泽东多次赞扬,称赞朱德不求名利的高尚精神,也正是因为朱德一心为国着想,才能主动辞任主席一职,新中国的发展也随之蒸蒸日上。